纵观当今羽毛球界五项单项赛事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进攻是一个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不过,这一特点更多地体现在外国运动员身上。中国运动员似乎比较内敛和矜持,表现出更多的防守倾向。
然而,1960年代,中国羽毛球提出了“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明确了“重我、重速度、重进攻”的发展方向。中国运动员表现出“更快、更猛”的进攻特点,在情理之中。在“攻击型”理念的指引下,他们如何变得越来越保守?在女单越来越男性化的打法下,中国女单只要加强进攻,能否翻盘?诸如此类未解决的问题,正考验着中国羽毛球队的十字路口。
对“进攻”技术的片面理解是打法保守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攻”和“防守”可以说是羽毛球术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但令人惊讶的是,翻遍了很多羽毛球文献和教科书,都没有明确的定义,至少有一些进攻技巧的描述可能很多羽毛球专业人士认为“进攻”和“防守”太普通了,已经是羽毛球界的通行做法,大家都心知肚明,不需要特别定义。但从历史文献和实践证据来看,我国羽毛球行业对“进攻性”的理解并不一致。历史上存在分歧和争议,目前的认识也没有达成共识。很多人对“攻击性”的理解是比较狭隘和片面的。的。
我国羽毛球水平在1960年代上升,正是在那个时代提出了“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规定“专注于我、专注于速度、专注于进攻“主攻”的战术指导思想。当时对四字作风的具体解读是:快速判断反应、快速起跑倒转、快速步法动作、快速抢位、高击球点、快速完成技术动作,突袭快,防守反击快;狠是指进攻凶猛,点数多,落点精准,抓住有利时机,连续进攻或一枪解决战斗;精准是落地点准确,对战机掌握准确,快速多变准确掌握技术,应用自由;工作有握力工作、站立工作、步法工作、战术变化是灵活的。
以上每一种解释都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延伸,并没有上升到获胜规则的理论层面,所以从字面上看,“快”和“狠”可以和“杀网”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我国羽毛球行业对“进攻性”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上述技术风格的解读。因为是现象描述,本身并不全面,难免会带来理解上的局限和差异。
文献记载,在1970年代,曾出现过因认知偏差而导致成绩下降的现象。当时“快狠狠”被过分强调,片面认为快攻就是杀网,特别注意扣篮,强调一枪解决问题。由于技术不完善,1976年第一届亚洲羽毛球邀请赛和1978年第八届亚运会连续失利。 1978年召开第二次全国羽毛球训练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重“快无情”轻“准确活泼”的片面认识中国羽毛球在线,并提出修改技术风格的建议,要求快速的文字和综合的技术,实现“快、狠、准、活”的综合结合和正确应用。 1980年代,中国羽毛球再次走向辉煌。 1990年代初,随着攻防水平的全面提升,对技术风格的理解上的差异再次出现。有人建议突出“准”;有人建议应在技术风格中添加“完整”一词;遗憾的是,从那时起,中国羽毛球行业就再也没有组织过“技术风格与制胜法则”的全国性研讨会,理论建设也基本停留在那个时代的水平。很多认识上的分歧没有澄清,也没有达成共识,所以今天犯同样的错误也就不足为奇了。
目前,我们对“攻击”的误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攻击”是杀网、横扫、扑扑,而忽略了其他的攻击技术;另一种是相信“攻击”威胁主要取决于球速,而不是其他。这两方面认识的局限导致了战术进攻的单一性和进攻效率的下降。因为进攻效果不好,所以我们去“防守反击”,而被动选择“防守反击”未必是一个好的出路。一旦输了,将是两难的结果:进攻,效果不好,就得输;防守、被动击败或失败。
图1黑人球员进攻定位不好,却被对手利用
如图1所示,黑衣选手在头顶区域奋力扣球,但扣球线完全在对手的预测范围内。所以,砸的速度越快,对方用实力反击的速度就越快,结果就被砸了。对方快速勾出角球后,直接丢分。
图2 蓝衣玩家使用精准砸点直接得分
图 2 正好相反。蓝衣选手正手击杀底线直线,威力不大,但扣球线巧妙。如图2所示,出球线靠近边线,已经是对方防守范围最远的距离,所以对方无能为力,只能看球叹息。可见,球速是影响进攻威胁的一个因素,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因素。
忽视“防守”技术的侵略性是被动殴打的根本原因
由于传统的技术风格强调“快速为主”和“攻击为主”,很少关注“防御”,历史文献也很少。但笔者认为,“防守”问题恰恰是中国队当前困境的主要矛盾。我们习惯于看到“防御”的被动的一面,而忽略了“防御”的主动性。因此,防御技术往往中规中矩,诚实守信,“攻击性”大打折扣。一旦处于防守状态,往往是先防守后防守,很难有“防不胜防”的机会,整体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攻击性”的概念很容易与进攻联系起来,认为只有进攻技术才是进攻性的。甚至混淆了进攻就是进攻,这是战术执行力下降、打法单一甚至是死胡同的思想根源。其实,“攻击性”是一个属性概念,每一个技术的“威胁”属性中国羽毛球在线,指的是每一次击球给对手带来的压力和难度。进攻技术具有侵略性,防守技术同样具有侵略性,只是程度不同。它不是一时兴起的凭空落下的概念,而是早已根植于羽毛球比赛的实践中。例如,侯家昌在1984年的《论中国男单技术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进攻不仅体现在扣球的形式上,还主要体现在进攻的“意识”上,即争取主动的意识。 “
“攻击性”的程度是衡量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凭借高度的“攻击性”,他们不仅可以直接得分,还可以在攻防之间快速切换,从而获得更多主动进攻的机会。因此,所有技术的进攻性平均值能够真实反映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这是技术综合性的决定性特征值。
而决定“侵略”程度的因素有很多,至少包括球速、落点、弧度、角度、组合、节奏等要素。在训练实践中,我们对这些进攻要素的理解和把握并不全面,更注重球的速度,但对落点、弧度、角度、组合、节奏等方面关注不够,客观上影响技术。”进攻”的潜力。
传统风格的局限主要表现在:虽然提出了“重快攻”的指导思想,但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列举了一些引申,并不全面。因此,在具体实施中难免会出现误解和偏差。首先,“重进攻”只理解为“重进攻”,从而导致对“防守”环节的蔑视;它忽略了影响攻击程度的其他因素,使攻击方式越来越单一。
图3 白人球员因在网前放网的技术缺乏侵略性而被被动殴打
图3是白人球员将正手放在网前,但质量比较差,正好是黑人球员使用的。只见黑衣球员正手迅速勾起角球,白衣球员被迫挑球,立即陷入被动被打的局面。
图4:蓝衫球员在网前推挑挑球攻击性不够,被被动殴打
如图4所示,蓝衣球员在网前正手推底线,但球速和弧线控制不好。结果中国羽毛球在线,他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被对手抓住了。
综上所述,一方面,造成我们目前困境的原因在于意识形态,这源于对“进攻性”概念的片面理解和对“防御性侵略”概念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在物质形式上,我们的进攻是单一的,显然缺乏创造进攻的手段。
遵循“攻防一体”的理念,才能真正做到“百花齐放”
遵循和贯彻“攻防一体”理念,需要正确认识“攻”、“守”、“攻”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攻”和“防”是两个矛盾对立的概念,都属于国家概念。 “进攻”是指将球从高点打到低点的状态; “防守”是指将球从低点打到高点的状态;平球(如平高球、平球)被视为“反击”,也属于“进攻”。在这个定义之后,进攻技术是指在进攻状态下使用的技术;防御技术是防御状态下使用的技术。
而“攻击性”是一个属性概念,是每种技术所拥有的“威胁”属性。 “攻防一体”就是以“攻”为枢纽,将“攻”与“守”联系起来。如下图:
“攻防一体”示意图
攻防技能都有“攻击性”,“攻击性”越强,越容易得分。进攻技术的平均“攻击性”大于防守技术的平均“攻击性”,因此进攻更容易得分。攻守相通,相互转化。如果进攻技术的“攻击性”较弱,进攻状态很容易转化为防守状态;然后通过进攻技术得分。当然,如果防守技术特别激进,也可以直接得分。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