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全攻全守? 全攻全守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英格兰名帅雷诺兹发明、荷兰名帅米歇尔斯在阿贾克斯和荷兰国家队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足球战术理念。 全攻全守最重要的创新在于它将球员想象为流动
何为全攻全守?
全攻全守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英格兰名帅雷诺兹发明、荷兰名帅米歇尔斯在阿贾克斯和荷兰国家队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足球战术理念。
全攻全守最重要的创新在于它将球员想象为流动网络中的不同节点。球员由当时在场上的位置来决定他要扮演的角色,进而决定球员在场上该承担什么样的任务,采取什么方式踢球。而不是依据球员上场前所分派的位置和职能踢球。
全攻全守核心在于对球场空间的充分利用。进攻时球队寻求空间的最大化,防守时则尽量压缩空间。进攻时,十一人同时进攻,防守时,十一人同时防守。全攻全守总是寻求把球给予在场上拥有最大空间的球员,或者是能够通过下一次传球,创造出最大空间的球员。在他们来看,唯有拥有空间,才得以移动或得分。
全攻全守强调位置与功能的弹性,空间的延展与压缩,策略性的追求空间。而想真正把全攻全守发挥到极致,则要求球场上每一个球员都有全面的技术、战术与空间辨别的意识,高度的专注和快速转移的思路。
全攻全守出现的社会背景
因为与英国的地缘关系,足球最早登录欧洲的地方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低地国的港口和首都,这其中便包括荷兰。荷兰曾在1908年至1924年连续四届打入奥运会的四强,是世界足球运动的最早参与者,而这也充分说明在足球诞生初级足球在荷兰的发展状况。
然而,随着欧洲金融危机的到来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荷兰的社会发展进入黑暗期。二战期间,被德国占领的荷兰遭受重创,民众也经历了饥饿和物资短缺,战后的重建时期也并不富裕。
当时的荷兰,为了生存和自我保护,主动选择进入了一种短暂性失忆的状态,社会充斥着孤立与保守主义。
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二战后荷兰经济的复苏,社会解放运动的开展,人们对于独立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于体育运动观念的改观,人们可支配收入和时间的充裕,足球在荷兰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良机。
荷兰人对于空间概念的独特理解
英国作家大卫·温纳曾提到,荷兰人能别出心裁且抽象地思考足球空间,是因为几百年来他们已经别出心裁且抽象地思考生活中其他所有的空间。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东面与德国为邻,南接比利时。西、北濒临北海。荷兰是世界有名的低地国家,国土有一半以上低于或几乎水平于海平面,18%的国土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
荷兰还是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国土面积只有4万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市,但却养活了1700万人口,人口密度排名世界第15。
在荷兰,仅从地理地貌角度看,都是一大片一望无际的水平低地,在自然视觉中,人们最常见到的是线条和方块,横线与横线,原色与黑白。这样的一维空间无形中推动和鼓舞了荷兰人极为看重垂直美学。生活迫使他们在各个行业出现善于利用空间的大师。
而足球这种在平坦场地中进行的竞技比赛,也终于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迎来了他所期待的善用空间的大师。
阿贾克斯和克鲁伊夫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任意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有一定的历史必然,但同时离不开个人的推波助澜。
荷兰全攻全守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阿贾克斯俱乐部的支持,教练米歇尔的运筹帷幄,克鲁伊夫的天赋和理念以及追随他一起成长的球员。
克鲁伊夫1947年出生于阿姆斯特丹,10岁开始进入阿贾克斯青训营训练。17岁在阿贾克斯迎来职业首秀。
克鲁伊夫具备超凡的平衡感和娴熟的控球技术,他速度惊人,能够做出各种令人惊讶的冲刺、过人和转身;他天生具备精准的几何概念和空间意识,能够让他以各种不可思议的角度射门,并且在传导时预见当下尚未出现的空档,他被人成为“穿着足球靴的毕达哥拉斯(数学之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阿贾克斯在教练雷诺兹的领导下,建立起了完善的青训体系和全面进攻的传统,但当时他们还无法将这些传统转化为胜利。1964年,米歇尔担任处于降级边缘的阿贾克斯队主教练。在米歇尔的运筹帷幄下,1971年到1973年间,米歇尔和克鲁伊夫带领着阿贾克斯连续3年夺得欧洲冠军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米歇尔和阿贾克斯的骨干队员把全攻全守足球带到了荷兰国家队。在1974、1978年成功晋级世界杯正赛并且连续两届杀入世界杯决赛。
荷兰的“橙衣军团”至此在世界足坛留下“无冕之王”的称号。全攻全守的打法也随着阿贾克斯和荷兰国家队的突出战绩,风靡全球。
本文由世界波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